
图为我市乡村道路一景。
农村道路的修建、硬化和畅通,像连心桥一样把党委政府和百姓连在一起,不仅缩短了村与村、镇与村之间的距离,也为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,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近年来,我市大力推进客运站点进景区、进农牧区。目前,全市共建成新型太阳能光伏照明农村客运招呼站点30座。各乡镇已开通8个农业村通客运班线,13个农业村通公交车,公交线路总长度共计606.2公里,到达各乡镇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,通车率100%。
11月下旬,记者驱车从郭勒木德镇政府经中村至西村,沿着一条宽敞整洁的乡村路时走时停。看见美景,拿出相机“咔嚓”拍照;遇见村民,上前攀谈记录他们的心声。
郭勒木德镇西村,路旁统一的红瓦白墙房屋,让人目之所及清清爽爽。院门外,家家停放着小轿车。这也印证了西村党支部书记宋继银接受采访时说的:“我们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,建设四好农村路、农村扶贫路、乡村振兴路。路开到哪里,产业就发展到哪里,人居环境整治也就跟进到哪里。”2017年,我市投资2600万元,为该村实施了17.6公里村级硬化道路维修、村委会危房改建和全村农户房屋改建、全村亮化工程等项目及5.9万元的体育健身器材。如今,村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,致富热情更加高涨。
47岁的枸杞种植户李海春,是河西农场赫赫有名的枸杞种植典型示范户。他告诉记者,政府特别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,硬化村级道路、美化村庄环境、强化产业资金扶持,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提供了各种硬件支持。现如今,李海春翻新了房屋,买了新车,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李海春不仅经营着200亩枸杞地,家里还有28亩小麦和10亩杏树园。对于未来的发展,李海春有着自己的期待和希望,他打算继续扩大枸杞种植规模,同时摸索种植更多新产品,努力开辟一条全新的产业结构调整之路。
加快实施市、乡、村公路三级提升改造重大工程,全力打造三级物流配送体系,先后建成物流中转站14个,有效解决了农村快递物流“最后一公里”瓶颈问题。
2017年,我市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。今年,我市继续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,创新农村商品流通模式,整合各类社会资源,建立农村现代市场体系,不断加快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工作,先后有4个乡镇及12个行政村,共计16个电商服务点建设并投入运营,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,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,促进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,推动格尔木市农业升级、农村发展、农民增收,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。
与此同时,我市加大新区建设力度,实施新区开木棋路、新城路、塔尔丁路等13条道路建设,项目批复总投资共计3.35亿元,新建道路总长17.24公里,目前大部分道路已建成并投入使用。同时,完成合计总里程112.8公里的农村公路“补短板”道路工程建设。
脱贫奔小康的路,带来了“田园式居住”的舒适,带来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。农村公路已成为脱贫攻坚道路上的有力助推,成为一项立足长远造福百姓的富民工程,开辟了通往乡村振兴康庄大道。